
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怎么配资炒股官网,请知悉。
从十几年前开始,我国先后从俄罗斯进口了809台D30 KP 2发动机,以及269台AL-31F发动机。
这1000多台发动机主要用于现役系列战斗机的发动机更换,比如歼15舰载机、歼-10A战斗机以及歼11A、苏27、苏30战斗机等等。

新的战斗机这两年来一直在更新换代,于是网上就出现了很多讨论,未来战斗机的发动机,我们究竟是继续大批量的订购俄罗斯的产品呢,还是会开启大规模的国产化使用自己的产品?
航空发动机属于机械制造业中最先进的产品。就像一位俄罗斯专家所说的那样,目前世界上拥有制造发动机的大国数量,远远少于拥有核武器国家的数量。

所以在这种情况下,国产发动机虽然一直在研制更换,但接下来大概率不会马上过渡到100%的国产化,而是会有一个过渡的过程。
比如歼-20,2021年之前还在依靠俄制发动机,2021年之后将会逐步过渡到国产发动机。

涡扇-10C替代AL-31F
AL-31F好比万金油产品,歼-10 、歼-11、 歼-15战斗机上有使用,歼-20战斗机上,也就是前几批次的产品也有使用。
在这期间,我国也已经在研制国产化的涡扇系列发动机了,也就是代号太行的发动机。但是整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比如在十多年前,国产的发动机研制一直面临着材料的耐用性、设计性能、质量控制等问题。

所以国产的发动机一方面研发生产,一方面小范围的使用,同时也在不断设计更新,这就是为什么涡扇系列发动机有很多的型号的缘故。
AL-31F也不是没有缺点,出口到我国的产品总飞行寿命不到1000小时,相比之下,美国等西方国家同类型的发动机总飞行寿命轻松达到2000小时以上,甚至可以超过4000小时。

在这之前,我国只能利用自身的技术尽量去延长这款发动机的飞行时长,结果也相对不错,成功的将寿命从900小时延长到了1500小时左右。
到了2021年,歼-20战斗机开始更换国产发动机,但此时的俄罗斯依旧自视甚高,他们认为,我们在技术上还无法实现,因此不会马上更换。

过去的10多年,俄罗斯方面只向我们出口AL-31F从来没有考虑过转让发动机的技术。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在2013年的时候明确表示,只会卖给中国整机产品,不出售技术。
很显然,这就是分歧所在。我们购买俄罗斯的发动机是因为在技术上还有短板,并不是我们不打算研制自己的产品。

值得一提的是,2021年的时候还有媒体报道说,歼-20战斗机之所以要马上更换国产发动机,主要是因为俄罗斯方面提出了捆绑销售的要求,俄罗斯希望我们购买更多的苏35战斗机。
不过,俄罗斯国内的一些业内人士否认了这种说法,并没有什么捆绑销售之说,因为大多数发动机在2015年之前就已经提供给中国了。

不过,俄罗斯也不否认,在未来的第五代战机上,中国肯定会逐步使用国产发动机,因为过去几年,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的发动机已经逐步从进口转变到了国产化。
按照这种趋势,第五代战斗机大规模装备的时候,将会使用国产的涡扇-10发动机的升级型号,也就是涡扇-10C发动机。俄罗斯人认为升级型号的发动机在性能上已经类似于 AL-31F。

未来的终极产品是涡扇-15
涡扇-10C 发动机在第五代战斗机上使用的时间应该也不会太长。此前有媒体报道说,无论是这个型号的产品还是进口的俄罗斯的AL-31F都属于过渡型使用产品。
第五代战斗机未来真正要装备的发动机应该是涡扇-15,也就是代号峨眉的发动机。这款发动机还在20年前,也就是2005年的时候就已经研发了。

发动机整体的性能,可以保证战斗机在不使用加力燃料室的情况下开启超音速飞行。
很显然,现在的涡扇-10系列发动机以及进口的俄罗斯发动机产品,都不具备这种性能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俄罗斯也有自己的最新型号的产品AL-41,不过这款发动机,俄罗斯似乎连整机都不愿意卖给我们。
也就是说,俄罗斯的新型号发动机性能上可能更优越,但是我们并不一定能买到,所以还得靠自己,要达到更好的性能,就得国产化。

截止到目前,美国的惠普、通用、英国的罗罗、法国的赛峰、俄罗斯的联合发动机制造公司,这五家企业能够生产各种类型的航空发动机。
在俄罗斯人看来,中国现在只有一只脚跨进了这个俱乐部,在航空发动机领域还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,中国需要的是时间,接下来一定能够进入这个俱乐部。

因此,按照这种说法,即便涡扇-10C是代替产品,下一步也会装配在第五代战机上。在进行国产化的同时,更新一代的产品涡扇-15就会逐步成熟。
所以,发动机的更换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,我国可以使用代替产品保证战斗机的应用,同时利用时间差进一步确保终极产品的研发成功。

第四代战机基本完成更换
我国此前购买的俄制战斗机肯定配备的也是俄制发动机,但是随着这些俄制飞机的退役,下一步应该不会再单独购买俄制的发动机产品了。
与此同时,国产的第四代战斗机过去两年来一直在进行更换、轮替、维修,大部分战斗机已经更换成了国产发动机。

有了这个基础,我们当然就没有必要再去单独进口俄制发动机了,但是也要看到,还有一部分进口的俄制战斗机在服役,未来这些战斗机进行维护,大概率使用的还是俄制发动机产品。
换句话说,如果未来有小规模购买的话,也仅仅是为了保证战斗机的维护和使用。整体上来看,随着第四代战斗机完成发动机的更换,第四代战斗机将会彻底使用国产化产品,而不用进行过渡。

要知道,过去十几年的时间,我们并没有原地踏步,我们一直在推动发动机的研究和研制。比如在2013年的时候,围绕军用发动机的研制,我国曾经一次性又投入160亿美元。
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,可以确保我国能够生产高性能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,也为未来发动机的继续研发升级奠定了基础。

但是也要注意到,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,还有很多的问题也得去解决。
体系、投入和人才
我国过去工业基础薄弱,真正进入工业化时代是在改革开放之后,所以即便我国的航空发动机发展史也很长,但是在这之前并没有真正的突破,更何况过去长期以来还一直遭到国外的技术封锁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导致我国的航空发动机发展不成体系。一方面我们一直希望走独立研制的道路,但是另一方面,我们又不得不面对航空发动机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继承性的问题。
也就是说,战略层面我们必须要做到自主创新,但是在战术层面,我们又不得不学习和继承发动机的更新历程,在这方面恰恰是我们的短板。

所以未来在这方面一定要学会成体系发展,要有统筹规划的思维,这不是一般的工程问题,而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问题。
国外的经验,尤其是那些先进的经验,一定要借鉴,借鉴他人的成果不丢人,因为发动机本身就是要在过去的基础上一点点升级更新。

只有具备了这个基础,才能真正考虑独立创新。所以航空发动机的未来发展要按照不同的类型搭建不同的体系。
除此之外,在研发上还应该加大投入力度。整个研发过程既有理论研究,也有部件研究,而且还有大量的实验过程,耗时漫长不说,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笔的资金做支持。

如果投入的力度不够,肯定就会导致某些环节出现卡壳。而投入的大量资金就是要保证理论研究能够持续下去,同时还要保证试验阶段的基础设施完善。
换句话说,发动机的研发制造是一个系统性工程,而且是长期性的,尤其是对个体的职业人来说,这就是一辈子的事业。所以一定要有大的投入,才能够保证研发不会中断。

最后是人才的积累,一定要具备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,没有高水平的技术专家,我们就不能够完成发动机的持续研发。
人才培养的过程恰恰也很漫长,有的需要从零去培养,有的是在不断研发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经验而成为技术人员。

只有当人才积累到一定的规模,整个发动机的研发体系才能逐步构建完善。不管是基础设施还是实验设备,不管是材料还是工艺体系,这些都需要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去实现。
结语
综上所述,未来围绕航空发动机,不仅仅是买不买他国产品的问题,而是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体系,我们有没有真正搭建起来,能不能够持续推动下去。

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也可以说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,但这个过程却是必不可少的,只有跨越了这个阶段,我们的航空发动机制造才能真正的达到高水平。
中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